第四百三十章 风云际变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三十章 风云际变

第(3/3)页

洋暖流,这是朱由检没有想到的。

        不过这条暖流的发展,配合蒸汽机船和拖拉机等物,应该能实现三十天左右将南直隶百姓迁移至北亚墨利加。

        当然,如果是这种迁移,那恐怕得按照一船人和粮食,外加一船煤炭,两船水的配置,才能实现跨越北太平洋的迁移。

        这么一来,迁移成本会增加不少,但时间会大大缩短。

        “按照杨文岳的估计,从南直隶迁移百姓前往齐国,需要多久?花费几何?”

        朱由检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朱由校听得心里一沉,而王承恩仔细看了看杨文岳的手书,随后才道:

        “用眼下九千料的大船,从松江府出发,杨文岳估计要六个月左右。”

        “迁移一个人的费用是二两银子一人,不算迁移银的话……”

        说到迁移银,王承恩隐晦的看了一下皇帝。

        迁移银制度虽然是朱由检定下的,但收不收得看朱由校。

        “这就不……”

        “迁移银要交。”不等朱由校说完,朱由检便抢先开口:

        “规矩既然定下了,那就需要遵守执行。”

        “迁移北亚墨利加的迁移银,就按照迁移利未亚一样的标准,一人五两。”

        朱由检开口给自己定了规矩,王承恩闻言便回应:

        “那如此的话,迁移一人就是七两银子了。”

        “会不会太多了些?”朱由校略有不忍,而朱由检摇了摇头:

        “以我的俸禄,足够每年迁移两三万人。”

        “另外这礼单的银子,就足够迁移几十万人了。”

        “时间还长,臣弟不急。”

        朱由检的话让朱由校闭上了嘴,因为时间这一点确实拿捏住了他。

        他想自家弟弟在大明待久一些,那按照自家弟弟的俸禄,估计得十年才能迁移二三十万人,算上礼单也就百万人。

        “非三百万人”不就藩,这可是朱由检答应过朱由校的。

        这么一想,如果仅凭俸禄,那朱由检得八十多年才能迁移三百万人去齐国。

        “我要不要降一降弟弟的俸禄……”

        朱由校在心底暗暗想了想。

        “就按照杨文岳的想法做吧,直接从第二个补给点开始开垦,登录的当地便取名为“金山”,让杨文岳好好操办。”

        在朱由校作想的时候,朱由检对王承恩吩咐,王承恩也作揖应下,紧接着朱由检继续问道:

        “前线的粮秣准备如何了?”

        “泰宁府入冬前,已经运入八十二万石米,辽东目前存有七百三十万石米。”

        “瀛洲的粮食还在运输,估计开春前,辽东和泰宁的粮食可以保持在八百万石左右。”

        “御马监也和泰宁三府的牧民商量好了,借调挽马、驽马二十万匹。”

        “若马匹死去,由御马监按照六两一匹补偿,受伤按照伤情补偿。”

        “算上上直和东军都督府的挽马、驽马,这一战准备了四十二万挽马、驽马。”

        “草料已经储备一千八百万束,豆子一百二十万石。”

        “算下来,够吃五个月。”

        王承恩把御马监在前线的准备一一说出,以至于众人都看得出朱由检为了这一战,到底准备了多少。

        “这一战犁庭扫穴,战后估计能缴获二百余万耕地,将奴儿干之地彻底拿下。”

        朱由检听完汇报,特意对朱由校说了一下他的规划。

        “北直隶和山西的人口有些多,打完多迁移一些也好。”

        朱由校虽然不知道大旱还会继续,但大明每年为北方粮食烦恼的事情,他是很清楚的。

        南方每年运送数千万石漕粮北上,基本还没到边关便被百姓抢购一空。

        这种现象在明初是很难见到的,因为当时北方人口不足南方的三分之一。

        如果北直隶和山西的人口都稳定在六百万左右,而军队的粮食由海外供应,那北方也就不需要太多漕粮了。

        “迁移百姓去奴儿干,还是得靠火车。”

        朱由检微微颌首:“当地苦寒,开垦成本不大,但时间太短,一年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开垦。”

        “我准备把蒸汽拖拉机按照村落下发给当地的百姓。”

        “用这些机器,一年就能粗耕上百亩,按照六个工厂的生产速度,只需要两三万人操作,关外每年能新开垦数十万亩耕地,以此类推增加。”

        “估计十年后,奴儿干和泰宁三府的耕地能有数千万,乃至上亿亩耕地。”

        朱由检这话有些惊世骇俗,配合他那波澜不惊的表情,让根本不知道拖拉机为何物的魏忠贤将信将疑。

        反倒是朱由校,他十分相信自家弟弟的话,并且举一反三道:

        “弟弟说少了,若是工厂不断扩建,恐怕十年后,国朝要增加数万万亩耕地。”

        “倒也差不多。”朱由检笑了笑,继续抿了一口茶。

        他之所以笃定,是因为有例子可以借鉴的。

        历史上的老美就靠着播种机、割草机、脱粒机、钢犁等一系列农业机械,将美国的耕地从十九世纪初的十亿亩耕地,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二十五亿亩,每年新增两千多万亩。

        这还是没有蒸汽拖拉机的情况,按照大明眼下的情况,五十年最少能从九亿亩不到的耕地情况,增长到最少三十亿亩。

        如果算上南亚,利未亚,南北亚墨利加的宗藩体系情况,耕地面积差不多可以达到近百亿的程度。

        以欧洲的粮食自给率来说,仅凭贸易战,大明就能凭借宗藩体系的体量将对方压死。

        当然,这前提是大明的工业化进程不能被中断,因此大明的皇帝成为了工业化最大的变数。

        想到这里,朱由检看了一眼朱由校,心里也想到了自己的那个大侄子朱慈燃。

        稳好两代人,大明即便最后中断工业化,其体量也足够汉人吃上百年的老本。

        “弟弟的大婚定在了十月三十,你我再在这里休息几日,随后便回京准备大婚吧。”

        朱由校提起了朱由检的婚事,而他也是将手中茶杯放在了桌上,表情淡然:

        “此事,由哥哥做主便是……”

        (本章完)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