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三章 大明亚非经济圈

第(3/3)页

把手中文册推到了朱由校面前,上面写着猪四万三千余头,家禽八十七万只。

  这规模看着很多,但算下来,人均年肉量不足十三斤,这是成德写在了后面的数据。

  或许学子们回家能吃到更多的肉,但在放假的情况下,八个月只吃十三斤肉,这不符合朱由检用海外对国朝输血的政策。

  因此他提笔当着朱由校的面,用朱笔在十三的数字后增加了十七的数字。

  “八个月在校,三十斤肉,全由御马监的官场提供。”

  “加上六万教习的俸禄和伙食,官学每年冬季的火墙燃料费用,官学司给出的支出是一百四十万两左右。”

  “……”听到朱由检说的这串数字,朱由校皱了皱眉。

  在他看来,朝廷给了学子就读的机会,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眼下居然还要负责他们的肉食,以及火墙燃料费?

  一年一百四十万两银子,这看似不多,却已经占据了大明眼下四十分之一的财政支出。

  别忘了,这只是一个省,人口规模只是大明在册的十七分之一。

  如果要推行全民教育,岂不是说,仅仅教育支出,大明每年就需要支出两千四百多万两银子?

  且不提大明需不需要这么多读书人,单单这占据了朝廷近二分之一财政的支出,就让朱由校认为这政策不可能推广成功。

  因此面对朱由检的想法,他提起朱笔同样写了数字。

  二十……

  “弟弟别忘了,我朝两京十九省,北直隶只是其中的一,还有另外二十行省等着这个政策的推行。”

  朱由校直勾勾的看着朱由检,而朱由检也带着笑意把朱笔放下:

  “这我自然知道,但我也知道,只要这百万学子走出一百个可以进军备院的人才,那朝廷就不会亏。”

  “另外,全民教育的支出高,也是为了推进户籍清查,耕地清查。”

  “国朝眼下八万万七千万亩耕地,哪怕尽数十赋一,也能收到上万万石田赋。”

  “这上万万石田赋折色后,国朝便有税银五千万两,从这五千万两里拿出一半来支持教育,有何不可?”

  “可大旱过后,粮价下降,即便是上万万石田赋,折色税银也不过四千万两。”朱由校皱眉提出质疑。

  他的质疑,朱由检能理解,但他清楚眼下大明的赋税新增在哪里。

  盐酒茶矿,摊丁入亩,这一切都做完后,大明本土的赋税潜力,在不考虑金银库存的情况下,大概率是在五千万到六千万两之间。

  在军饷、官员俸禄、基础教育等各项支出总计五千万两的情况下,除非大明其他什么都不做,不然财政很容易赤字,连修路都不可能。

  但问题在于,大明不止有本土,还有海外。

  交趾、小西洋、旧港、瀛洲这四地可以提供每年价值八百多万两的金银矿,还有两百多万两的税银,以及两千多万石米麦。

  这些种种,折色下来后,大明海外可以入国帑近两千万两银子。

  这才是朱由检改革的依仗,本土收入维持基本支出,海外收入用于其他额外支出。

  这个模式下的大明,财政不比晚清同治年间差。

  用四亿人的赋税来养最多一亿六千万人,大明养得起,而且科技会让大明的海外收入逐渐增加。

  基础科学的普及会诞生人才,人才进入军备院后会帮助大明科技进步。

  科技人才需要课题来攻克,而课题这种存在,朱由检的脑里多得是。

  且不提其他,单单他留给军备院的那三百多课题,就足够他们花费上百年时间才能攻克。

  那三百多课题一旦攻克,大明基本也就能达到一战时期的科技水平了。

  哪怕攻破一半,大明也能达到十九世纪后期的科技水平。

  全民基础教育后,朱由检要做的就是清理所有私塾和私学,禁止私下补课。

  私塾和私学,不出意外会在全民官学后,成为贵族学校。

  废除这种存在,实现教育公平,这样才能扼制士绅和勋贵这些贵族阶级的领先。

  从政治来讲,它可以扼制士绅对教育,经济,民生,政治的把控。

  从科技上来讲,按照北直隶的比例,大明适龄的两千多万孩童,只要走出两千个科技人才,大明就能保持对西方各国的百年领先。

  哪怕后续被西方仿照,照抄给跟上,但遗产也足够汉人吃上近百年的了。

  这一来一去,哪怕被超越,也是二百年后的事情了。

  到时候别说大明还存不存在,便是他朱由检也早就化成灰了。

  因此基础教育要施行,福利政策也要执行,面对自家哥哥的质疑,朱由检写下了“两千”这个数字。

  “银行和新币一旦推行成功,这便是海外三省一司一州能每年提供给大明的收入。”

  “有了这两千万两的额外收入,哥哥你认为大明能不能拿出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的赋税来推行全民基础教育这条政策呢?”

  “……”朱由校被朱由检这话给问住了,他还真的不太清楚海外有这么大能量。

  毕竟今年的海外收入,主要大头也不过就是黄龙平灭南亚土邦的前后三千多万两金银罢了。

  “如果南昆仑监察使司站稳脚跟,而南州开发成功,朝廷又收复三宣六慰,诸藩在南亚站稳脚跟,那朝廷的海外岁入或许能达到这个数目……”

  朱由检说着,提笔又写下了一万万这个数目。

  这个数目让朱由校瞪大了眼睛,甚至以为自家弟弟在夸大,但只有朱由检明白,这个数据想要实现有多么简单。

  英国靠着海外殖民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只花了二十一年的时间,就从一七九一年的岁入五千一百万两,提高到了一八一二年的一亿九千多万两。

  虽然之后因为各国跟上而跌落到了一亿五千万两,但依旧保持了近三十年的稳定收入。

  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英国岁入暴涨到两亿六千万两。

  英国能做到的,大明没有理由做不到,限制大明的是金银,而币制改革和海外金银流入会解开这道枷锁。

  大明的亚非经济圈和宗藩体系一旦树立起来,大明完全可以在三十年内,在人口稳定提升,物价不涨的情况下,把岁入提高到一亿五千万两白银的程度。

  这一切的基础早就打好了,按部就班做,错不了……

  “银行和新币制,真的有这么大能耐?”

  朱由校还是有些难以相信,毕竟在他看来,大明是世界中心,海外的能量,不可能有大明那么大。

  只是面对他的难以置信,朱由检却轻笑着把关于银行和新币制的文册放到了桌上,慢慢推向了朱由校:

  “有没有这能耐,哥哥看完就清楚了……”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