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八)永昌之暮_家兄朱由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后记(八)永昌之暮

第(3/3)页

展了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不过,三十万精锐法军也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法国海军几乎全灭,陆军同样残破,只剩全盛时的三分之一。

        与此同时,小冰河期也开始展现自己最后的威力。

        寒冷的天灾降临法国,战争中大量死亡的饥民致使整个法国社会濒临崩溃。

        法国人口从战前的两千三百余万,径直下降到了战后的两千万。

        法国民众本以为法国胜利后会获得大量的土地和资产来帮助人民恢复温饱,让社会经济恢复战前状态。

        然而,苛刻的《乌得勒支和约》仿佛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打在了法国人民的脸上。

        民众并不懂太多政治,他们只是对战争的结果十分失望。

        这样的失望,使得路易十四原本的伟大形象与超高人气开始下滑,人民把国王比作太阳的赞誉更从此消失在法国人的言论与记忆中。

        为了挽救自己在人民心中的形象,路易十四不得不再次向大明银行提出六百万两灾后重建贷款,并向齐国购买了大量物资来帮助法国进行灾后重建。

        与法国同样向大明提出贷款需求的,还有荷兰、西班牙、神圣罗马等三国。

        他们所借贷的所有资金,也大多用于和齐国、中东监察使司购买各类物资。

        战后,参与战争的几个国家,合计背负了高达三千五百多万两的债务,这需要他们不吃不喝一年才能还清。

        在维持统治的基础下,这些贷款需要他们用五年时间才能还清。

        这次的借贷,被后世人称为“愚蠢贷款”,因为西欧国家的大量黄金都在这次贷款中消磨殆尽,国家只剩下了白银和少量黄金。

        同年九月,由于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润,齐王朱和埨决定在齐水建造一座特大发电站,预计投资三百万两。

        十月,这座发电站开始投入建设,工期预计七年。

        腊月,大明永昌皇帝下令将房山发电厂的电机更换为五十千瓦的电机,同时为内城安装三千盏路灯。

        不过,这份旨意下达后,很快就被内阁首辅陈廷敬驳回。

        陈廷敬拿着圣旨找到皇帝,并对其解释驳回的原因。

        陈廷敬认为,三千盏电灯对于偌大的内城起不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发电厂运行多年从未创收,因此应当将多余的电力使用权售卖给京中权贵、富户来赚取利益,为研究发电机进行经费筹款。

        永昌皇帝听后应允,而陈廷敬也在事后命京城供电局的官员对外招标。

        当供电局对外招标名额以一千两价格的牌子挂出,仅仅三天时间,第一批电力的使用名额就被四百家权贵、富商抢购一空。

        这四百余家权贵富商在事后被告知供电事宜,随后工部的工匠上门安装供电线路和电表、电灯,随后对府内进行通电。

        他们是见证电力走向民间的第一批人,而对于他们的用电,供电所也有着严格的标准。

        每户人家每个月不得使用超过三十度电,超过则断电,而对于他们用电价格也定的十分高昂。

        每度电十文,三十度电就是三百文,电费每季度结算一次。

        一千两价格是电灯和电力线路铺设的价格,而电费则是另一个价格。

        对于百姓来说,这或许难以接受,但对于这些权贵来说,这点费用不过就是他们喝酒从嘴边漏掉的那一点零碎罢了。

        永昌二十五年三月,京城供电所收到了自己的第一份电费。

        三百五十七两六分四厘三,这就是供电所收到的第一份电费数额。

        这份数额并不多,但是对于大明来说,这却让许多官员都看到了新的就业方向。

        四月,官学司命令各地大学增设“电力学”,以此来储备日后所需的电力人才。

        就在这则命令下达不久,军备院就带着第五版内燃机和汽车亮相紫禁城。

        五月初五,军备院在紫禁城展示了“大明汽车”。

        在这次的展示中,大明汽车以每个时辰八十里的速度出现在众人眼前。

        同时,在这次的展示中,军备院一共展出了轿车版、卡车版。

        轿车版更吸引文官们的注意,因为它装载的油箱在加满燃油后,能以时速八十里的速度行驶二百四十里,一加注一次燃油就能满足许多人一周的出行。

        至于武将们更关心的则是能载重两吨的卡车,虽然它只能保持每个时辰六十里的时速行进二百里,但这已经足够军队使用了。

        在售价上,轿车的成本价是三百两,而卡车则是五百两。

        这个价格让许多原本蠢蠢欲动的官员停住了想要迈出的脚步,不过当他们听到军备院可以在后续缩小成本价后,便不约而同的拍案赞扬了起来。

        群臣们高兴,军备院的学子们也高兴,而身处上位的永昌皇帝朱和垠在见到这一幕后,更是止不住的高兴点头。

        这样的高兴,让他觉得自己的身体状态很好。

        只不过,对于常伴他左右的太医院使却很清楚,眼下皇帝的身体并不是那么好,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章完)
记住手机版网址:m.xlwxsww.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